第(2/3)页 当然,考虑到不清楚眼前可以决定她成绩的考官的真实想法儿,盛苑打算取个巧儿,那就是不评判两个论点之对错。 虽说洛县太爷这些场考试表现出足够的亲善态度,但是这不等于盛苑信任对方。 若是遇到不喜和自己论点相反的考官,而这个考官极端自我、自控能力还差,基本上就不存在宽容这项美德的话,那即使她的答案符合世情,对方也有理由将她的名次往后调。 哪怕对方实在找不出足够理由,完全还可以用“她还小,若是给了她小三元、或者连中六元的希望,容易让她膨胀,不若压一压,让她稳下来”为由拿掉她县案首之名。 想到这儿,盛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快速的将思绪方向整理出来。 既然不提哪个论点对哪个论点错,盛苑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答案里,给出明确见解。 这样想着,盛苑心里冒出了整篇答题的首句:“夫,人之初生,非生而知之者,多有兽性而无人性。何为?乃无学习之所也。” 有这句开头后,盛苑的思绪顿时翻涌着,顺畅无阻的咆哮前行。 而她渐成形的答案,一字一句往外冒,通篇下来毫无滞涩之感。 盛苑在首句之后,寥寥数笔将人出生之后的懵然无知点出,提及“言传身教”,言及成长环境、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窗世情等有形的、无形的因素,在性之善恶成长阶段来回拉扯。 这段言词总结好之后,盛苑开始正式提及自己的想法儿。 她认为,人出生后,在还没有完成性格和认识的塑形前,其所行大多出于本能,就像婴儿不用教就会吸允一样。 这样的本能,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一个,那就是“利己”。 而这样的本能,和山林中为了生存下去的兽类无有不同。 在不存在道德意识之前,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的本能,没有对错之分,或者说,这是没有善恶之不同的。 实施行为的人和动物表现出来的自私、狡诈、冷酷、温存、柔善、亲和等,在拥有道德的人们眼中,自动划分出了善与恶,但是于凭借本能而生存的人和动物而言,那都不过是其活下去、然后活得更好的手段。 盛苑将论点摊开之后,开始了收势。 “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受教而有德,因有德而知耻,禁本能而展道德,其人与兽之不同也,故而天性在前,人性在后,教育统一之。人性天性相悖,从人性向善者,彰德善之质者,教育之功也。” 如此理好语言,盛苑开始谈及教育、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当然,这些论点只是寥寥数语,起点睛和总结之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