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体制(第三更)-《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2/3)页

    诸州府军监设立官学,学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宋徽宗崇宁元年撤销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学生名额没有详细规定,只在崇宁三年明确:增县学子弟员,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人。

    每州县教学人员称之为教授。

    而且地方上还有专门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门,提举学事司。

    提举学事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变法中,还推行了“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便是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在一定年制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

    内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后经过考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诸州行“三舍法”,考选、升补,悉如太学。

    崇宁元年规定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每年许上舍1人,内舍2人。

    最后,还划拨学田,保障经费。

    宋朝四大书院,都是地方学校。

    蔡懋继续说道:“目前东京大学与地方官员不同之处在于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许翰则反对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学教授大多只读儒家经典,他们如何授业农学、工学?”

    蔡懋说道:“可以再从各地聘请相关人员,东京大学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编入地方教学。”

    赵鼎说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学,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设置大学,此后逐步完善。”

    赵宁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不是建立学校这么简单。

    这件事其实是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角逐。

    蔡懋这货明显带着私心,若是按照他的办法来,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强烈对抗,导致新学受阻,甚至引发双方尖锐矛盾。

    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允许传统儒学存在,另外设置新学。

    对付儒生,也不能只是提着刀子杀。

    宋代的许多儒生都还是很不错的,积极进取,有气节有担当。

    例如陈东这些人都是儒生。

    他们只是缺了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需要一边实践一边学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