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君一番吹嘘后,便到了臣子。 当然,直接骂臣子也是不行的。 要说,只能说皇帝可以怎么驱使臣子,让他们能更好的为国朝效力。 这些写完后,才轮到辩论的内容。 赵策在纸上,写下“然也”二字,当做转折。 道与法,作为治国的两大工具。 虽与现代有些不同,但其实也不难理解。 道强调顺应天命,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自然当然包括其中孕育的人性道德等。 而法,则是当权者手中治国的工具,也就是治理百姓的工具。 这是古代的以法治国。 道方面,能喷的不多。 赵策写下劝陛下无为而治,让百官各司其职之类的话。 正论之后,后面的反论重点,大多数便放到了法上。 以法治国的基础上,他稍稍引进了依法治国的概念。 同时也做了变通。 说明法律不该只是陛下治理百姓的工具。 若是陛下该适当的完善法律、给百姓普法,让他们有法可依,帮着监督滥用职权的官员。 这样才能让官员更好的完成分内之事,各司其职。 “君能其事,臣举其职,则天下之事日就于理......”篳趣閣 写到这里,赵策稍稍顿了一下。 君臣之道,他把百姓扯了进来。 会不会不太好? 毕竟他这样的办法,好像有点恢复祖制的意思? 明太祖上任后,便搞了人手一本《大诰》。 凭着《大诰》,百姓也可以告官。 可终究是因为《大诰》这本书刑罚太重,又与明律相撞,所以才废除了。 自己如今写成这样,会不会让他们想到这一方面去? 赵策想了想,便又删改了一些。 尽量用温和的语气,更隐晦的一笔带过这些。 至于剩下的,则是闭眼继续夸了。 什么“陛下禀刚健睿哲之资,懋正大高明之学”,又夸皇帝会用人,才使得如今天下大兴。 洋洋洒洒的夸了又整整一页纸。 反正如今国家不能致治之盛,绝对不是陛下你的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