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它,无处不在-《大清话事人》


    第(2/3)页

    眼前的一幕,让他叹息。

    四个衣裳破烂,走路踉跄的流民,看起来是一家四口,互相搀扶着。

    被身穿皂服,提着鞭子的衙役当街驱赶。

    “且慢。”

    “李大官人,您有什么吩咐?”衙役一溜烟的跑了过来,低头哈腰。

    “你认识我?”

    “认识认识。小的是元和县快班的黄四,在县衙见过您。”

    原来如此,李郁点点头,吩咐道:

    “把那几个人叫来,我有话要问。”

    “哎,好。”

    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小女孩,站着都在晃。

    黄四在一旁大声训斥道:

    “好好回话。不然仔细扒了你们的皮。”

    李郁摆摆手,问道: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是徐州府砀山县人,黄河决堤淹了。”

    “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沿着运河,一路走一路讨口吃的。”

    “一千多里路,能活到这里不容易。”

    李郁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

    “拿着,去买点吃的。”

    ……

    汉子跪地咚咚磕头,两个孩子也跟着跪了。

    他哆嗦着从街边包子铺买了四个素馅包子,又讨了一碗清水,花了8文钱。

    一人一个,蹲在墙根吃掉了。

    “李大官人善心,有这几个包子,这一家说不定能活着走到杭州。”

    黄四在一旁讨好说道。

    见他不解,又赶紧解释道,“府衙有令,不许一个流民在府城内滞留,把他们继续往南赶。”

    李郁这才明白了。

    流民沿着大运河南下,不单纯是自发行为。

    背后有官府的刻意为之,各地官府都自发的驱赶,不让太多的流民在本地停留聚集。

    就好似一张大饼,不停的摊匀摊薄。

    把风险和麻烦,尽可能的均摊到各州县。

    这种做法,不仅朝廷是默许支持的。

    各地官绅也是积极响应的,他们害怕流民聚集起事。

    一般来说,流民起义需要三个要素:

    同伴因饥饿大量死亡;

    饥民数量庞大;

    一个挑头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