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西班牙殖民帝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两套殖民思路。 西班牙人殖民使用的还是帝国管理体制,殖民地对西班牙人来说是新占领来的领土,国王会往领土上派总督,建立一系列官僚机构,用这些官僚组织对当地进行掠夺。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包括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之所以叫做公司,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转变为商业机构的运营理念,这些公司不在乎能否控制殖民地,只在乎用什么方式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方式更灵活,在现在的大明海商眼中,其实荷兰人比西班牙人还好相处一些,因为西班牙人对殖民地有一种保卫领土的责任感,而荷兰人在公司体制下只追求利益,他们不在乎什么脸面,只要有钱挣就行,这给大明海商所留下的印象就是荷兰人会更好说话。 但王文龙却知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真实形象远不止如此,他们现在好说话只不过是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还在扩张布局的阶段,对于华人商贩没有必要起冲突而已。可一旦荷兰人站稳脚跟,他们分分钟可以撕破脸。 荷兰人的外号叫做“海上马车夫”――这外号可没有听起来那么朴实随和,“海上马车夫”的本质是垄断航线运营权。 比如历史上荷兰人在台湾设立热兰遮城后,就要求所有去往荷兰殖民地贸易的大明商船都到热兰遮城跟荷兰人做交割,交割下来的货物由荷兰人自己组织船队运往荷兰的殖民地巴达维亚。 原本大明海商送货上门直接到巴达维亚做生意,货品稀少,价格自然能够喊得很高。 可等到荷兰人直接把货物在台湾就交割完毕,迫使大明商人在家门口的台湾岛卖货,能到达台湾的海商自然比能够远航巴达维亚的海商多多了,于是大明商人在台湾岛上直接削价竞争,使得荷兰人进货价格大减,多得了好大一份利益。 从台湾往巴拉维亚运货的船队很多也是从大明商人手中雇佣的,但这些船队装的是公司的货物,只是挣个物流费用而已,不像原历史上可以轻而易举的发大财。 而对于不听他们话,跑到东亚洋面上乱做生意的海商,荷兰东印度公司规定凡看到没有公司旗帜的船只,荷兰船队就可以行使私掠权。 历史上一直到郑成功打下热兰遮城、收复台湾,迫使荷兰人和郑氏集团签订单方面贸易协议,荷兰人才不得不从嘴中将这块肥肉部分吐了出来。 但郑成功只是东亚的特例,荷兰人对日本缅甸印度也是用的同样方法。 包括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同样的做法,这个搞法,使得通过海贸发财的人数迅速减少。 原历史上的明末,伴随着海贸生意一本万利的东风,可以出现李旦、刘香、颜思齐、郑芝龙这些靠海贸生意飞速发达的海主。 但郑成功以后随着东印度公司模式成熟,海主时代也就结束了。 第(2/3)页